最近在忙着毕业找工作,一个基本每天都会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找业界工作,而不找教职。在这里写个总结,权当梳理自己的思路了。
先说教职的优点。
邮件订阅,第一时间收到更新: https://liding.substack.com/ 。如果你在国内,这个link可能打不开,那么请使用这个link。
拿了tenure之后,研究自由度非常之大。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做各种各样的研究,像十几年前做当时看起来巨不靠谱的神经网络的研究也是可以的,学校不会限制,只要你自己喜欢就行。没有这种自由度, 很多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技术都不会被发明出来。
一入职就是一个独立manager的职位。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得从各个角度思考怎么让自己的实验室稳定的运行。这方面的能力是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去锻炼的。注意这里说的这种管理协调运作的能力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如果没有tenure clock的这种压力的话,很有可能不会得到充分锻炼以至于掌握到这种能力。这种前期的压力就还是挺大的,但是对培养这种独当一面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个人名气可以很大,因为你拥有你做的研究的全部所有权。各种新闻通告都是你的大名,相比起业界,比如google的一篇新闻稿,大家注意到的都是,“哦,又是google的一篇文章”,而不会说google的谁谁谁做的,因为一般都是团队的功劳。这种个人名气气场加上前面说的实实在在的管理能力,便是各大IT公司大价钱挖角的重要原因。挖来你不仅可以自主管理好一帮engineer,而且可以得到很多不请自来的PR。
顺着上一点,就是可以在业界兼职,甚至最终轻易的跳到业界当全职的研究高层。假设十年出头做到差不多full prof,这时去业界的能带领的组的大小和能掌控的资源是一般业界普通研究员/难以企及的。
接下来就是业界做研究的优点。
相对work life balance (WLB) 要比较好得多。很多教授都会说WLB只是个人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十分悠哉,并不是一定是很累的。但是我在大学这些年见过的教授也没有哪个能悠哉的,偶尔见到悠哉的教授,他们的学生可都是无所作为,似乎也失去了读博士的意义。对比之下,业界的研究院,我认识的大多数同事都可以比较平衡。研究该做的时候努力做,基本该下班也就下班了。
能够了解到现实的研究项目是什么。博士期间做了几篇论文, 总觉得不够贴近现实世界的需求。每年领域里新出的那一两百篇论文,其中真正有意义,在稳步的把这个领域往前推动的也是少之又少,很多感觉都是在为了发paper而发paper,为了灌水而灌水。在业界能够通过公司的产品,了解到什么样的技术是现在最需要的,然后做出了研究,发了论文,算法也进了产品,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样的接地气模式。当然每个人的taste不同,有的人就是会比较喜欢做高远的一点的前瞻想法。
资源多。这点其实很多人都由意识到,比如说现在做深度学习的研究,google的GPU/TPU可能比北美全部大学加起来的机器还要多,你在google工作的话,一晚上能训练完的模型,在实验室的一个小型服务器可能要训练一个月,甚至更久。这样子的话,很多时间就都花在无谓的等待上,也没法做真正的研究。
同行的同事多。这点可能不是特别容易注意到,对于很多刚刚毕业的博士来说,我觉得有很好的同事圈是很有利于职业初期发展的。想象一下你去一个大学当教授,很有可能你是唯一一个做操作系统的research的,那这种情况你没法和人天天讨论,无论是研究上还是管理上都得处处碰壁。相对于去比如说微软做windows的研究员,身边都是OS的大牛,这样专业知识能够飞涨,而且也会有适当的指导来告诉大概的方向,所以成长会比较顺利,也容易在讨论中迸发出新的有意义的想法。这一点和上面写的教授的独立性的这点是对应的,一个是自己独立摸索,另一个是和peers共同进步。各有长短。
羁绊小。相对于教授的金饭碗来说,业界工作没有永远的饭碗。可能公司会不景气裁员,可能你会和你老板不和,可能你会想去别的公司尝试新东西。我的理解就是,正是因为你的工作不是永恒的,所以你会去接受并利用这个事实,当有机会出现的时候,并不会思前想后,而会抓住时机。
对于这些问题,我总结了半天,其实很多时候都用不到分析的这么深,比如说如果是一个业界的人问的话,基本只用说WLB和产品这两点就足够了,都基本不用深讲大家就懂了。如果是一个教授问你的话,基本就随便答了,因为教授要么就已经会尊重你去业界的决定,要么就无论你怎么解释,他都会觉得孺子不可教,所以随便答就好。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