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ry Notion

2018找工总结

转眼已经离去年找工季过了一年多了,这篇就回忆一下整个过程吧。
大概在读博开始没多久,我就确定了想去业界,不想当教授,所以我的目标就是找合适我的,并且我也比较喜欢的产品或者研究组。
💡
邮件订阅,第一时间收到更新: https://liding.substack.com/ 。如果你在国内,这个link可能打不开,那么请使用这个link

0. 准备

确定了自己的大方向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我记得是做完18年的SIGGRAPH之后,去加州旅游了一圈,然后和几个老朋友见了面,聊完得到的一个共识就是,主线都是刷题,基本所有的面试的都是写代码的题。哪怕是几家大公司的research的职位,基本也都是要面试白板写代码。
二月底回到纽约之后,就开始基本属于全职的
。主要用的就是Leetcode,和其他几个类似的网站。除了实战的这几个练习网站,我感觉很有用的就是这本书:
– 我花了几天快速的回顾了很多本科学过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1. 海投

我还记得三月底的时候去参加NVIDIA GTC的时候,猛然觉得题我应该已经刷够了,当时大概刷过了四百多题了,medium为主,easy/hard都只是少数。我还记得当晚回到阴森森的motel里,立马就海投了第一批简历,接着回到学校也是接着海投。
这一批海投的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检验一下我是否已经刷够题了;二是体验一下整个面试流程,看看自己有没有漏下的步骤。
海投了很多公司,靠谱的主要可以分成两类:加州的无人车公司 或者 纽约的金融类的技术岗。这两类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反应快,能够很快安排电话面试和onsite。纽约本地的onsite我也不用东西海岸飞,这也是我选择第一大批海投的重要标准。当然还有很多就是在linkedin或者indeed或者workday上 他们系统自动推荐的,能够一键申请的,我也都申了。
海投里面最难的就是过简历这一关,因为我没有每家都找内推,也没有每家都使劲的跟进,也没有想怎么和HR好好的聊职位。
海投的数量我具体不记得了,但应该至少有50+吧。回复有HR面试的就少掉一多半了,主要的回复了的就是我刚刚总结的那两类,大多数都在一两周内会安排HR面试。一般都过了之后就是安排电面。我记得我有大概几周就是在图书馆长期定了一个房间在里面电面,和librarian都弄熟了。
最后有onsite了几家,拿到了几个offer之后,觉得自己ready了,我就把海投的其他还没出结果的都推掉了。这几个offer里有的还挺吸引人的,从工作内容和组员,到前景和成长,都很不错,但是毕竟我的dream company还没申请,所以和他们要求了一些延期,大多数也都表示理解。
对于海投的公司,大概timeline是这样:我三月底投的简历,四月第一周HR面,第二周电面,第四周onsite,五月第一周出结果。快一点可能能四个星期,一般大概五到六个星期左右出结果。

2. 精投

经历了海投的这个过程之后,对自己喜欢的公司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是有个例子说,扔硬币,根据正反来做决定,硬币在空中飞的时候,其实你就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投简历和海面这个过程其实有点类似。投着投着,和人聊着聊着就慢慢知道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大概是在电面海投的公司的一半时候,我就开始选择并且投出我的dream company了,其实也就还是大家都比较常见的一些大厂。
走的流程和海投的也都差不多,只不过那时已经既有了面试的经验,也有在手的offer,相对来说不会那么紧张。
对于这一批的大厂的话,timeline大概四月底投的,五月中HR聊,六月初电面,六月底七月初onsite,我记得我最后一个面试结束接着就是独立日放假。大厂毕竟反应不会那么快,而且像下文我会提到,我想尽量把最后的这些面试凑到一起,能一起出结果,我比较好比较。

3. 谈判与决定

为了方便能够把最后的offer放在一起比较,我把比较想去的公司都放在了六月底的最后两周,我记得是在西岸呆了十四天,其中十个weekday,面了八家公司。
接下来周一开始陆陆续续的就出结果了,onsite的我基本都拿到了offer。
先说大家都感兴趣的,package的话,我当时没有面preIPO的公司(Uber, Lyft, Pinterest等),我的offer里,大公司普遍都比小公司给力(主要是我不把小公司的option算进来)。大公司的话,除了某一两个偏硬件的package比较低以外,其他都能互相compete一下,最后差别不大: 再大大不过18年10月左右的贸易战对股票RSU的影响。
组的话,主要考虑的也就几家,Adobe和Oculus是偏research的,Google,Apple,Waymo等其他几家是偏产品的。组员来说的话,我觉得我和Adobe/Oculus/Google这三家的最合得来。
地理位置,我当时主要只考虑西雅图,最后这三个组也刚好都在西雅图。两个在市区,一个在郊区,差别不大。
具体决定的话,其中太多因素,或许我也说不出一个特别清晰的所以然, 留给将来的另一篇吧。
七月中的时候签了offer,之后就是准备答辩毕业离开纽约了。

4. 面试亮点

面的第一家transfix,是一家类似uber freight的startup,onsite面了三轮,每轮我觉得都答得很完美,第二周收到拒信。
面的最后一家应该是Google,在连续两周面试的最后周五晚上面完在酒店发呆,等第二天早上的飞机回纽约。
面的最累的一家是Facebook/Oculus,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六点半,十个小时,连午饭包括打饭都是面试,面试官基本一口饭都没吃,不是在提问就是在记笔记,我也没吃几口。
面的最机密是Apple,面我的都是我未来的一组的同事五个人加manager,面了一天也不太清楚他们组在做什么和我将来要做什么。
Mathworks(matlab的公司)要求onsite穿西装。逃
面的最惊喜是Waymo,有个好基友在里面,体验到了Waymo One无人车,体验到了很顺畅的路径,也体验到了在狭窄路况车子AI不敢前进的情况。
面的最好吃的是一家湾区的小无人车公司,叫的中餐catering,管饱,好吃。
面试官在职时间最长的是DE Shaw,入职最短的是五年,最长是27年,面试官里平均入职时间大概在15年。相比之下,硅谷公司都在一两年的数量级

5. 回看

代码为王 :的确全部的面试都有写白板 代码 ,哪怕是research scientist的职位,包括Google,Facebook/Oculus,Apple等研究组,唯一例外的是Adobe。可能我不是什么大牛,走的也都是普通newgrad路线,可能如果有senior跳槽面试的话,不知道会不会不一样。
世界很大: 很多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在学校呆久了,有的时候我听到的一些狭隘言论还是挺可笑的。海投的过程中,机缘巧合有几家我也很感兴趣,AddeparTwo Sigma, [D.E. Shaw](https://en.wikipedia.org/wiki/D._E._Shaw_%26_Co.)。第一家是一个做asset management的startup,后两家是纽约比较有名的金融公司,机会都很不错,只是不是我想象中适合我的职业。前面提到海投公司有两个目的,如果说有第三个的话,就是帮助我意识到,就业市场还有很大, 我知道的,我看到的,我敢于尝试的,都只是很小的一片而已。
投资自己: 工作无非就是卖自己的上班时间,换得物质,来支持自己下班时间里的吃喝玩乐。那卖自己的时间的同时,能否能让自己将来的时间更值钱,这个很难琢磨,我也还在摸索。
小组重要: 公司可能有用,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小组,直接影响你的每天工作生活。遇到个好老板,每天都能帮你挡掉很多琐碎的事情;要是运气不好,真是想干活都没办法。
感恩: 感激当初误打误撞入了CS这行,现在能有这么多选择。也感谢求职路上一直帮忙鼓励的家人和朋友,找工比我想的要有意思多了,也要累多了。
各位正在找工作的有什么问题的,欢迎在下面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