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与公司的发展要素
Search
Try Notion

国家与公司的发展要素

前段时间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的时候,看了很多阎学通的视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个2005年的这个报告 [1]。其中有很多我以前没有想到过的观点,其中一点就是“ 中美之前一定会有摩擦和矛盾的 ”,就像班里第一看着第二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环境的优势逐渐追上一样,第一名总会有些不适应,不满意,不接受的。
💡
邮件订阅,第一时间收到更新: https://liding.substack.com/ 。如果你在国内,这个link可能打不开,那么请使用这个link
这种矛盾并不会因为一方的忍让或者退缩而就消失。解决矛盾有两个出路。一,弱势的一方认输,败下阵来,强势的一方回到以前稳拿第一的位置。二,差距慢慢缩小,强势一方慢慢认识到,恐怕不得不接受两人并列第一的事实,甚至有可能被以前弱者反超的可能性。
如今的贸易战也就在15年后佐证的当时阎学通的这个观点。
所以说,如果这样国家级别的对抗是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常态的话,作为一个国家怎样才能保持优势呢?换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在过去的这些年能够奋起直追呢?为什么美国不加速自己的发展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国家和公司有一些类似的地方。都是一个大集体,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干着自己螺丝钉的活。公司有大的有小的,可以有Amazon这样有几十万员工的公司,也可以有个位数的欣欣向荣的startup。国家也是一样。
那大国家和小国家有什么区别呢?
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我先表达我对国家能够继续发展的几个要素的理解。
国家不要走倒车 ,政策给予适当积极的反馈。
要有足够 数量 的满足各个细分领域 素质要求 的人
其实这两个要素和之前和Google的几个朋友聊天感触,Google就是把各种计算机方面的牛人都招过去养着,不给特大的压力,就轻松放养,慢慢的就会有大新闻做出来。
好,那我接下来就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阐述。

为什么中国最近几十年可以高速发展?

首先的基础就是,从历史书里我们知道,大跃进和文革以后政策比较少走弯路,基本走的都是比较科学理性的政策。这就有了大环境的支持。
其次就是人口基数大,然而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这个基数里面,并不是每个细分领域都有足够数量多的人。举个例子,之前我们这几十年发展的很多行业,电器,小家电等等, 这些领域都已经有了很多满足各自领域素质要求的人了。那么同时我们也有很多行业是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与世界齐平的),比如说汽车发动机,飞机发动机,还有最近很热的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我们都是急缺行业顶尖的人才的。
所以说虽然人口基数大,但并不是每个细分领域都够。
而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发展迅速的大部分领域都是不太需要特别高的技术含量的,比如造玩具,组装手机,造小家电。我并不是说这些领域不重要或者不难,我的意思是说这些领域是比较确定的,基本砸时间+买(外国不禁运的)车床就差不多可以了。这些领域可能并不需要很高的学术背景,主要需要资金投入(比如政府扶助)和勤劳勇敢且能自主创(shan)新(zhai)的劳动力(我国人民的常见品德)。比如刚刚读到的这个物美价廉的900刀的老头乐小车 [4] 就是这种简单行业的一个体现。
相比之下,我们目前仍然需要发展的一些领域的共同点就是,不仅仅是砸钱和勤劳就可以的了,很多是需要很深的知识背景或者学术研究的。就好像当年邓稼先先生回国主持核物理建设,这种专业仅仅细分领域砸钱和勤劳是不够的,得需要很多核物理学家来带领。哪怕全东莞或者全义乌的劳动力都去做核弹,也不如懂得核物理研究的科学家。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一,政策没走弯路,二,中国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多,所以在那些只需基础教育就能大力出奇迹的领域,基本都被我们发展的很好。
跑题说一下最近的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公司的一些禁令,我并不担心,因为国内现在有很多一流的人才,无论是做理论还是做应用,无论人才数量还是素质,都是世界领先的。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那两个要素,满足素质要求的人够了, 政府在鼓励人工智能方面也是比较开明的。所以放长看,几年十几年我们是应该不会落后的。

美国之前高速发展也是因为这些因素吗?

我觉得这两个因素至少得是必要因素,可能还有别的因素我并不了解的。而美国在过去的几十年在这两个因素做的都是很不错的。
首先虽然民主共和党来回执政,但是美国的政府总体来说是没做什么大错误的决定,基本靠市场自己生长。
其次就是各种高新科技的人才。二战后,吸引德国以及整个欧洲的犹太人,其中包括了很多科学家。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又吸纳了一波苏联的科学家(包括现在很多在计算机的教授都是前苏联的)。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又把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都引到了美国。
几个缩影:Facebook的创立者Mark Zuckerberg的爷爷奶奶是从德国波兰的移民;Google的创立者之一Sergey Brin是在前苏联莫斯科出生的移民;最近很火的Zoom的创立者是华裔Eric Yuan袁征。另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Mark,Sergey和另一个Google创始人Larry Page都是犹太人。
所以说在高新科技行业,到目前为止,美国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应该都是世界领先的。

那美国和中国现在这两个因素有何不同呢?

大环境我觉得一般正常的国家和平安定,掌权当局不作死,基本都是可以的。这一点我觉得在2018年以前都中美是持平的。
不同点的话,我觉得最基础的,就是人口数量,这就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第二个要素“要有足够 数量 的满足各个细分领域 素质要求 的人”上的不同。

美国:

人口基数小,基本靠移民,高新领域人数聚集,但是由于最近美国的去全球化,很多科技移民都在考虑之后的计划。因为基数小,所以不可能在各个层次的领域都有足够多的人,因此很多下游产业已经剥离出了美国(像低端制造业,污染大的化工业,等等)。所以美国如果想要保持在各方面都有领导地位的话,就得建立全球合作体系,美国只保留部分的高端产业,把中低端的分给别的国家做。
这一点和公司也很像,比如说苹果公司在美国做硬件的设计和软件开发,在全球进行元器件采购,在中国进行最终的硬件组装。美国不可能自己一国包揽全部的流程。
这个与最近一年来美国各种退群的行为形成了冲突,如果你不和大家合作,那你就得自己包揽全套流程,自己研发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消费。如果你是人口大国的话,这个是可行的。可是美国毕竟人口不如中国多,所以如果变成孤立的自己的话,谁帮你制造,谁帮你消费?我个人觉得美国要想接着发展和与中国齐头并进,还是得想法子和他的那些铁杆盟友们搞好分工,劝说好自己的盟友们接下美国自己不愿意做的中低端的脏活累活,而且还得消费美国公司的软件硬件的产品。

中国:

像之前提到的,我们虽然基数大,但是很多高新领域,缺乏最顶尖的人才,这些人在哪里呢?短期之内,估计还是在美国和海外。之前有过千人计划,凤凰计划等等各种各样的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政策 [2]。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形成大气候。为什么没有形成气候呢?为什么受过海外高等教育的人才不一批一批的回国呢?这些人不回国就不能发展吗?这个之后再探讨。
对于每一个单个的人,力量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些高新领域有能力且愿意回国的,从概率角度来说,总会有其中的金子冒出来的。至于怎么实现让这些人大批大批的回国,这个将是接下来的一个国家层面的难点。
“邓小平明确地讲,留学生只要十分之一能够回来,我们的政策就是成功的” [3]。在当时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的确少数的人回来在很多不太高新科技的基础领域就能带动大家做。可是当这些low-hanging fruit被摘完了之后,现在的果实不是跳一跳就能够得到了,得有新的方法了。
这一篇先写这么多,再次重复一下我觉得的这两个要素
国家不要走倒车 ,政策给予适当积极的反馈。
要有足够 数量 的满足各个细分领域 素质要求 的人
在之后的某一篇里,我想探讨一下,在未来的几年里,这两个要素中美之间孰优孰劣呢?
阎学通: 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 2005年在党校的一个报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LpCFN6qwI
中国国家级“人才项目”有哪些?有何好处?http://www.gssto.com/article-188.html
张维为:“10个人里有1个人愿意回中国,我们就成功了” https://www.guancha.cn/ZhangWeiWei/2018_11_02_477923.shtml
花930美元在淘宝买的国产老头乐,是如何彻底征服美国人的 - 皆电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046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