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找工作的博士生们 -- 来自两位“冷门”专业毕业生的心得与反思

2025年的科技行业就业市场充满了挑战,特别是对于那些专攻小众领域的博士毕业生来说。在最近的一期“李丁聊天室”中,两位应届博士毕业生—— Tracy 和 Siqi,分享了她们在当前严峻市场中寻找工作的亲身经历和宝贵心得。Tracy现在是GE HealthCare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拥有马里兰大学的人机交互(HCI)博士学位;Siqi则将是TikTok的研究工程师,在纽约大学取得了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博士学位。她们的故事为正在或即将在求职路上跋涉的博士生们提供了真实的参考。

这篇博客是从我和Siqi和Tracy的节目录制而来,想要收听原本节目的,可以看这里 https://lidingzeyu.com/podcast/episodes/job-search

“冷门专业”的挑战:当市场只追逐大模型

Tracy和Siqi都发现,尽管她们的研究领域在学术上很有深度,但在当前以大语言模型(LLM)为主导的就业市场中,却被视为“冷门专业”。Tracy坦言,她在读博期间通过三次成功的实习(包括在Adobe和Bosch),一直认为HCI是个热门方向,直到她开始找全职工作时,才发现专门的HCI岗位非常稀少。

她甚至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检验方法来判断自己的博士方向是否冷门:“你可以去看看亚马逊Applied Scientist的招聘。因为亚马逊的产品线特别广,如果你发现你的简历连她们的简历关都过不了,那你的专业很可能就是冷门专业了。”

Siqi的研究方向是更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学,例如几何计算和物理模拟,她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她发现与自己背景高度匹配的职位“非常非常非常少”。她们共同的感受是,除非你的研究方向与当下最火热的基础模型(Foundation Model)直接相关,否则在2025年找工作将会异常艰难。

求职时间线与策略:广撒网 vs. 精准打击

两位嘉宾的求职策略不尽相同。Tracy的求职之路始于2023年底,在此之前她曾投身于创业。在创业尝试告一段落后,她从去年感恩节后开始全力找工作,整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今年四月,也就是她毕业前一个月。

与此不同,Siqi则是在2025年初才开始她的求职之旅,因为她计划在夏天毕业。她的策略更为精准。由于早期就收到了一些初创公司和一家药厂的橄榄枝,这些公司看重她的几何学背景,因此她在申请时更为挑剔,并没有选择“海投”。

这与Tracy的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最初投递的十几家最心仪的公司全军覆没后,Tracy开始变得焦虑,并最终采取了广撒网的策略,投递了超过200家公司。而Siqi估计她总共只申请了三四十个职位。

面试的磨砺:从算法刷题到虚拟On-site

面试准备是她们求职过程中最耗费精力的部分,两人都形容这个过程“非常难”且“非常累”。Tracy估计自己花了四五百个小时来准备面试,内容涵盖了算法题、机器学习、系统设计,甚至还要阅读热门的大模型论文。这种高强度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她博士最后一年的研究进度。

Siqi也同样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她形容自己从年初到博士答辩结束,一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甚至一度连续失眠。她发现自己每次面试前,都需要花一两天时间重新“热身”算法题。

她们都确认,除了极少数研究岗外(基本为不存在),绝大多数公司,无论是大厂、小厂还是初创公司,面试中都包含编程环节,尤其是LeetCode风格的算法题。

此外,她们经历的所有最终轮面试(On-site)都是在线上虚拟进行的。Tracy提到,虚拟面试虽然方便,但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干扰,比如有一次她的房东在面试中途突然来测试火警警报,让她虚惊一场。

复盘与反思:给未来求职博士生的建议

回顾整个求职过程,Tracy和Siqi分享了她们的经验与教训:

如果能重来一次?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Tracy表示她会从博士一年级就开始构思创业项目,因为HCI的研究过程与打造一个创业产品原型高度重合。Siqi则会考虑在博士最后一年做一个与AI结合更紧密的项目,以拓宽自己的求职选择面。

尽管过程充满曲折,Tracy和Siqi最终都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和兴趣相符的理想工作。她们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挑战与机遇。正如Siqi最后所说,希望所有在读的博士生都能“不忘初心,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不要被大环境所侵蚀”。